2020年,湖州市凝心聚力求突破,提质增效谱新篇,率先实现了“两零两全一负”,蝉联全省排名第一,并实现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设区市“三连冠”。
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上实现了新跨越
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坚持立法先行,《湖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明确了物业管理区域内垃圾分类投放主体、管理主体以及相对应职责;同时,全力配合省人大制订《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保障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各个环节上均有法可依、不留盲区。
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分类办及市级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桶提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心城市农贸市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湖州市中心城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集中攻坚行动方案》等制度文件,推动政策体系从框架式的“1.0版”成功进阶为落地见效的“2.0版”。
标准体系不断细化。市人大连续两年委托省环科院,对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情况作无差别化的第三方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湖州市地方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建设评价标准》。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五大体系建设 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标准制度、设施能力、资源回收利用、全程智慧监管及“党建+”工作“五大体系”建设,推动垃圾分类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上实现了新跨越
精准分类模式优化升级。在不断总结以往“南园”模式、“桶安家”模式的工作经验下,坚定不移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转型升级,在全市共1073个居民小区累计撤除4万余只垃圾桶,并高标准建设集投放区、清洗区、休息区及体验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投放驿站3000余个,增强居民体验感,提升分类参与率。
基层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党委统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作用,以建设红色物业为载体,结合“双联系双报到”制度,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针对分类投放驿站选址建设、投放时间段等问题,了解居民需求、征求居民意见、消除居民顾虑,提升居民满意度。
执法处罚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执法系统组织开展精准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全年累计执法5万余起,罚款金额达87.2万元,重点将执法触角延伸到居民小区内,采取“柔性执法+严格执法”相结合的执法方式,对首次未分类投放的居民进行教育劝导,对多次不分类乱丢的居民则依法进行处罚,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在“管行业就要管分类”上实现了新跨越
行业管理职责进一步压实。针对行业垃圾分类难题,以“补短板、促平衡、提质量、抓进度”为目标导向,强化“管行业就要管分类”责任落实,建立了市领导联系行业的分类督导机制,定期开展行业调研检查活动。湖州市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具有行业特色的分类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将新中心医院打造成为行业分类标杆,以点带面促进医疗系统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源头减量实效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决定》,市委宣传部、市机关事务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上,如湖州市政府行政中心、市民服务中心2021年2月日均餐饮垃圾产生量较去年四季度分别减少42.8%、25.2%。在全市宾馆、酒店及民宿等倡导不主动提供“六小件”,仅安吉县日均可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3万件,源头减量成效明显。
督导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建立“媒体晾晒”“限期整改”“组织约谈”“完善机制”等四项制度,强化“单位自查、行业检查、市分类办抽查”的督查考核机制,设置“红黑榜”进行晾晒比拼,并在湖州发布、湖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上进行公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用“不打招呼、不亮身份”形式对各大行业进行随机抽查,提出问题及整改建议,深化推进行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在“资源化处置利用”上实现了新跨越
七大类处置设施区县“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焚烧、餐厨处置设施市县全覆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4+3+N”分类体系,重点完成鹿山园林垃圾处置中心、长兴县建筑垃圾处置场等项目建设,目前已实现7大类处置设施市县“全覆盖”,总处理能力达到6910吨/日,建成了以焚烧处理为主、资源利用为辅的“多元化”垃圾分类处置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基本成型。抓住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这个短板,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的原则,创新打造“铛铛师傅”回收模式,同时,加强两网融合,盘活闲置资源,将原环卫中转站及管理用房改造成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打包利用中心,对泡沫、废纺及玻璃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进行兜底回收。
高标准实施填埋场生态修复。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基础上,原有的4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完成封场并实施生态修复。目前正在实施的松鼠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结合地质特色,高标准治理,打造集生态、教育、文化于一体的“两山理论”转化教育基地,真正做到还绿于民,还景于城。
在“科技赋能智慧管理”上实现了新跨越
开启垃圾分类全程化监管。全面整合政府管理部门、末端处置企业、第三方服务单位等智慧管理资源,在三县均建有智慧管理子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全市统一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将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三大环节紧密相连,实现了溯源到户、追踪到车、末端实时监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促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通过智能柜、称重设备、AI智能硬件等先进物联设备,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分析,强化数据分析对比,将垃圾分类参与少的“沉默户”及分类质量不达标的“易错者”,从人海中“挖”出来作为重点宣教对象,精准施策,提高了精细化管理工作水平。
强化垃圾分类便民化服务。全面整合市区居民家庭信息,将垃圾分类查询、积分兑换等功能统一纳入城市级便民服务APP“湖州掌上通”,并拓宽积分兑换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兑换“惠游卡”、停车券、洗衣皂等各类物品;上线“湖垃圈”微信小程序,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垃圾分类问题及建议,切实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智能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