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升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升浙建筑工程

升浙地基建设工程

升浙绿化工程

升浙农业开发

升浙金属材料

苗木专业合作社

升浙装潢

升浙市政

升浙装修
湖州市南浔区全市首推易腐垃圾就地处理 做好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的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1-09-08   来源: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作者:

近年来,垃圾分类已逐渐实现常态化,但在收运过程中形成了重前端分类收集轻末端处理的发展掣肘,湖州市南浔区围绕《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美丽提标垃圾分类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以“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为目标,在全市首推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模式,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水平。目前,该区已在50家单位投放使用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备55台,日均就地处理易腐垃圾3.47吨左右,日产生有机肥347kg左右,每吨处理成本为不含清运集中处置成本的77%左右。

重谋划,在扣全局中增强实效

一是精准发力、专题研究。针对前期推进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充分调研并征求区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的意见,出台《南浔区高质量打造垃圾分类就地处理示范样本的实施方案》,召开区级推进会,深化目标分解,强化属地和部门责任,为高质量完成任务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在有序排摸易腐垃圾产生量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原则首批筛选出一批适宜推广的单位,包括企事业机关、大型银行、医院等食堂,宾馆商超,农贸市场,工业小微园等63家单位,通过典型引领带动、增点扩面,加快推进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模式规模化、区域化实施。三是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生活垃圾分类“3214+”工作体系单位的行业牵头指导作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宣传力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把各方面重视和关心垃圾分类工作的力量凝聚起来,进一步深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目前,全区11个镇(街道)、27个社区覆盖48台设备,惠及201个小区、5万余户居民。

抓落实,在强赋能中增强实效

一是科技赋能,形成精密智控。依托区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云平台,利用数据自动传输处理量、产出量、GPS定位、运行状态等重要数据,实现易腐垃圾处置全流程智能监管,同时设备采用智能节能功能,避免无人投放垃圾长期运转,真正打造数字化、能耗低的智控设备。二是创新赋能,建立科学模式。针对末端处置方式单一、能耗大、占地大、存储散发恶臭、运输途中抛洒地漏等难题,创新采取就地处理模式,即利用微生物发酵降解系统高效降解易腐垃圾,处理过程无污染排放、无异味、无噪音、不产生二次污染等有害物,产出物自然发酵后可用于绿化养护施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三是经济赋能,创造附加价值。支持本地企业自主科技研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垃圾分类,保证地方税收的同时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如我区本土企业湖州瑞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备规模可达2000台,规划年产值达4亿元。

强保障,在建机制中增强实效

一是健全补助机制。发挥财政保障作用,对配置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和智能化设备的财政保障单位给予设备金额100%的保障,对非财政保障经费单位给予设备金额30%的补助资金,目前已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合计532.683万元。二是完善督导机制。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对已安装就地处理设备的单位进行日常检查,实行每半月一通报制度,跟踪问效,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台账登记不完善、处理量数据报送不及时的单位,要求立即整改到位。三是设立宣传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优势,配合就地处理产生的有机肥进行植物栽种,让学生直观“来源于大自然的垃圾、运用回大自然”,以“校”促“家”,带动家人一起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9月3日开学第一天,学校分批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厨余垃圾处理的新模式,开辟生态农场作为垃圾分类课程户外拓展基地,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