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城镇建设中,湖州市南浔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历史和人文作为城镇发展的灵魂和支撑,切实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价值提升,积极探索有“乡愁记忆”的城镇发展路径,为重塑“水晶晶南浔”提供内生动力。
做好挖掘文章,厚植文化基因,展示城镇的“前世今生”。深入镇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严格按照“一处不落,应保尽保”的原则,对全区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保护清单,并科学评估保存管理状况,全面完成了影像留存、事迹收集、档案建立等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区传统村落“家底”。目前,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1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初步登记历史建筑162处。同时在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编制中,按照“一镇一品、一镇一韵”理念,仔细梳理各镇历史文化和特色民俗,将山水风光融合地域人文,充分彰显城镇历史文化特质,如凸显菱湖镇“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和“百桥之乡、百弄之镇”的美誉,练市镇“湖州市工业强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特点,善琏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特色等等,并在8个创建镇100%配备了驻镇规划师,全程“把脉”美丽城镇建设。
做足保护文章,擦亮文化底色,留住城镇的“乡愁记忆”。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科学制定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的认定标准和保护办法。如双林镇探索完成了古镇区之一的虹桥西南片区的改造,通过恢复原有水系、雕刻两侧建筑立面以及修缮费新我故居、徐有壬故居、蓉湖书院等文保单位,延续了古镇的传统文脉;练市镇全面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重塑运河古镇风貌加强城镇风貌管控。坚持充分尊重历史原则,最大程度还原古镇原有风貌,将南浔的历史文化、风舞典故嵌入到街区小巷中。如菱湖镇注重特色老街改造提升,将“历史文化街区”“红色记忆街区”“时代记忆街区”三大区块有效融合串联,将慰安所、世界华人灯谜家杨志刚、油车潭街等小镇发展故事镌刻在街区的每一个角落。
做深结合文章,提升文化品位,实现城镇的“古今交融”。按照“新水乡”的目标定位和“古镇新城”的规划思路,在古宅、古桥、古技艺保护与建设中引入全新的设计理念,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统筹协调景观面貌,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兼顾好现代功能,促进桥、水、街巷等人文元素与城镇建设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江南韵味的城镇特色风貌。如练市镇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粮站通过使用整修原有建筑过程中整理出的可用砖瓦等“自带”材料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保存建筑原样,同时打造融合城市书吧、会议沙龙、亲子教育、商业零售等功能的练市粮站文化街区,为城镇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善琏镇自1996年第一届蚕花节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4届,其吸引力扩大到整个杭嘉湖地区,已经成为一张现代人缅怀、传承历史,远近文明的新名片。
做精开发文章,彰显文化价值,遇见城镇的“诗和远方”。坚持文旅融合、产城共融,加大对“渔文化”、“蚕文化”、“水乡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策划和开发力度,打造了鱼文化节、湖笔文化节、蚕花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全区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连续三年年均20%以上增长。深度挖掘湖笔、丝绸、桑基鱼塘等文化特色,通过空间拓展、环境提质,带动文旅、农旅等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善琏镇投资1.5亿元打造湖笔产业园,12家湖笔企业联合投资1亿元打造湖笔工坊,改变湖笔企业以往小而散的经营业态,形成湖笔行业集聚抱团的规模效应,同时成功引入周文清现代艺术研究院、汉字艺术研究院、少求书屋、陈国麟美术馆、汉字主题民宿等文旅项目,推动湖笔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菱湖镇注重“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厚植“渔都”底蕴,唱响菱湖“渔歌”,射中村董魁富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生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依托渔业文化资源禀赋,创新推广标准化“跑道鱼”、稻蛙共生、机械化养蚕等特色养殖模式,跑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打响“中国淡水渔都”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