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汇集反映国家特质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记录了历史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承载着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园林、宅院,其各具风格的形象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直观体现。因此,如何体现民族文化便成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7月28—29日,第十五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山东曲阜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建筑实业界的300余位代表与会。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修缮需新思路新方法
针对现代城市建设的“陋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呼吁,建筑业要从大拆大建转变为改建、更新,遗产保护工作应从粗放复建转型为分类精细修缮。朱光亚提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保护理念,以及“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保护思想。他倡议在具体操作上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建立历史建筑的长期修缮机制。
中央美术学院的岳洁琼在会上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完成的大同三大寺壁画再造工程,向与会者提供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新思路,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法。
建筑要突显地域民俗文化
谈到“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病,四川大学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钟行恕以川西地区城市建筑形象的创立与旅游开发为例指出,在西部民族化城镇建设中,旧改与新改都离不开以形象创新为手段、以风格相宜为目标的民族化建筑形象创作。要打造一个具有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镇形象,既要重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要以创新精神来体现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中的演变。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科技学部学者王炜文提出,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建设中建筑的类型、格局及风格。他以香港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建筑文化特色为例,介绍了香港建筑的风格特征、格局异同及其对当地社会、人文等方面发展起到的相关作用。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韩华依据对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的城市色彩研究提出,城市色彩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增加城市魅力。
探索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实践之路
当代中国建筑师如何通过体察中国建筑传统的精义,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实践之路,对此,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先逵教授指出,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加以阐释和理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根据对黄山建筑的创作历程提出,黄山及其风景区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物化,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的风范。单德启表示,景区建筑的创作实践,记录了该院几代师生的不懈追求,培育了几代人的人文情结。
此外,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孔祥林根据多年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成果,向与会者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孔庙在布局形式、建筑形制、建筑制度、奉祀人物、祭祀制度等建筑规制特点上的异同。
民族建筑应体现传统精义和现代气象
时间:2012-10-20 来源: 作者: